自去年年初,就不断有一些企业大学的运营负责人来电,咨询他们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能给予指导。他们反映的情况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一是办学效果不好,学员不积极,部门不认同,领导不满意;二是由于企业组织调整,企业大学从内设部门调整为社会化服务机构,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企业大学的运营人员对未来很迷茫。
我们应邀对以上4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调研结果
1、企业大学办学目的、任务模糊
这4家企业中,有1家是“自力更生”,自建企业大学;有3家聘请了咨询机构,帮助建设企业大学。但办学目的、任务都很模糊。清一色的原因是,每年外派学习,或请老师入企内训花在培训上的费用也有几百万,索性自己办学。所以对企业大学既没有进行深刻研究和探讨,也没有赋予企业大学新的任务和使命,新瓶旧酒,简单翻牌。
2、企业大学缺乏科学规划和配套制度和方法
企业大学的规划应围绕4个方面,即培训体系、知识管理体系、创新体系和组织运营体系来进行。
但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的规划多数是企业大学基本建设规划,占地多少,建筑面积多少,绿地都多少等等。企业大学建设俨然成了硬件大比拼。
八十年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其就职演说中有一段关于大学的著名论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核心观点是大学之所以伟大,不在于硬件的完善,而在于软件的优势,即优秀的师资和优良的教育系统。
然而,我们很少见到在软件方面有成体系的企业大学规划,多是一些所谓培训地图、需求调查、课程设置、培训方式、E-Learning系统搭建等等,企业大学软件建设不仅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也缺乏方向性、根本性的主轴和核心,企业配套制度和方法也寥寥无几。
3、企业大学功能幼稚化、片面化
我们看到的企业大学还停留在请老师授课或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大学功能未能正常全面发挥。
(二)改进建议
1、重新明确企业大学使命、功能和各阶段任务;
2、建立科学规划及配套制度和方法;
3、与高校或对企业大学有深刻理解和实践的研究咨询机构合作。
(三)启示和思考
1、中国企业大学的定义、标准有待确立,为企业大学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被视为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和基因的企业大学,在中国却面临着缺乏理论指导的尴尬,企业大学的发展堪忧。一些商业机构乘机而上(为企业做企业大学咨询、指导),粗制滥造者比比皆是。就好比一首好曲子,被南郭先生给奏瞎了,而齐王还不知道。
尽管企业大学已走过60年历程,但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对企业大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尚存争议。另外,因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企业实力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企业照搬GE克劳顿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西方企业大学建设模式是典型的食洋不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认为准确定义中国式企业大学,对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标准建立以及企业收益最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研究机构要在企业大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这方面,要避免两个倾向,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容易把企业大学教育公共化,以MBA课程体系直接导入企业大学;而咨询公司容易把企业大学教育碎片化,以人力资源咨询和内训做简单拼装;
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企业大学(商学院)的高校学术机构之一,我们在企业大学定义、标准、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模型、工具和方法,取得了相应成果。
通过多年来对国内外企业大学(商学院)的研究和咨询辅导实践,我们给出企业大学(商学院)本土化定义:
以解决企业短期生产经营问题和战略支撑为任务,以提高组织智商(OIQ)和组织情商(OEQ)为目标,以保障企业柔性进化、自我更新为目的,从思想意识、经营技能、管理技能、职业操守、岗位技能方向培养企业现在和未来所需人才队伍,传播企业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不断为企业提供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梯队人才的企业内设组织。它是企业的党校、干校、技校和研究院的结合体,是知识、人才、创新和变革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