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企业大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企业的培训需求、人才需求、创新需求旺盛,客观上催生了企业大学;中国具有“天下一统”的文化传统,无论什么性质企业的企业家都有精神传承的强烈愿望。企业大学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在物质利益方面的战术和战略诉求,也可以满足文化传承、组织控制、继任者选拔等企业家关注的诸多政治诉求和精神诉求。
为此,企业大学在中国企业落地开花,不少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企业大学。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企业大学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状况,为此,我们对四家企业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
企业大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大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企业大学办学目的、任务模糊。在调研的四家企业中,有一家是“自力更生”,自建企业大学;另外三家聘请了咨询机构,帮助建设企业大学。但办学目的、任务都很模糊,既没有对企业大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也没有赋予企业大学新的任务和使命,新瓶旧酒,简单翻牌。
企业大学缺乏科学规划、配套制度和方法。我们发现企业大学的规划多数是基本建设规划,占地多少,建筑面积多少,绿地多少等等。企业大学建设俨然成了硬件大比拼。
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段关于大学的著名论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核心观点是大学之所以伟大,不在于硬件的完善,而在于软件的优势,即优秀的师资和优良的教育系统。然而,我们很少见到在软件方面有成体系的企业大学规划,多是一些所谓培训地图、需求调查、课程设置、培训方式、E-Learning系统搭建等等。企业大学软件建设不仅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也缺乏方向性、根本性的主轴和核心,企业配套制度和方法也寥寥无几。
企业大学功能幼稚化、片面化。企业大学多数还停留在请老师授课或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大学功能未能正常全面发挥。
企业大学不能盲目“照搬”
被视为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和基因的企业大学,在中国却面临着缺乏理论指导的尴尬,企业大学的发展堪忧。一些商业机构乘机而上(为企业做企业大学咨询、指导),粗制滥造者比比皆是。就好比一首好曲子,被南郭先生给充数了,而齐王还不知道。
尽管企业大学已走过60年历程,但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且在世界范围内对企业大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尚存争议。另外,因国情不同,文化不同,企业实力和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企业照搬GE克劳顿学院,摩托罗拉大学等西方企业大学建设模式是典型的食洋不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