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准确定义中国式企业大学,对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标准建立以及企业收益最大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容易把企业大学教育公共化,以MBA课程体系直接导入企业大学;而咨询公司容易把企业大学教育碎片化,以人力资源咨询和内训做简单拼装。
中国企业大学应以提高组织智商(OIQ)和组织情商(OEQ)为目标,以保障企业柔性进化、自我更新为目的,以解决企业短期生产经营问题和战略支撑为任务,是从思想意识、经营技能、管理技能、职业操守、岗位技能方向,培养企业现在和未来所需人才队伍,传播企业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不断为企业提供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梯队人才的企业内设组织。它是企业的党校、干校、技校和研究院的结合体,是知识、人才、创新和变革的摇篮。
企业大学要为企业服务
中国企业大学目的和任务需明确,否则,企业大学的定位就会走偏。企业大学到底为谁服务?为企业,为行业,为产业还是为社会?这些问题绕不开也含糊不得,它们是企业大学本身的战略问题。企业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企业短期生产经营问题和战略支撑服务。可以简短而明确地回答是,企业大学为企业服务。
企业大学并不是企业出资办的教育机构,而是为企业服务的机构。企业出资办学,开展社会化服务,只是企业开辟的一个业务模块而已。企业大学如果丢掉了为企业服务的这个根本,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大学。
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否过于武断?为产业链企业,即上下游企业服务,难道不是企业大学的任务吗?我们提倡企业大学为上下游企业服务,这与企业大学为企业服务不仅不矛盾,反而恰恰说明了企业大学为企业服务的本质。企业大学服务于上下游企业,是企业增加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话语权的手段,而绝非目的。另外,除非有企业希望进入教育市场,否则我们不赞成企业大学为与企业自身发展不相关的企业、行业服务。
一些并非希望进入教育市场的企业,由于企业大学自身运作效果不良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核算体系等原因,把本应作为成本中心的企业大学变为利润中心,把企业大学从内设部门调整为社会化服务机构。这样的定位和调整对中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十分有害,起码对现在的中国企业,弊远大于利。作为企业大学,首先是把企业自己的事情搞好,把企业大学对企业的支撑性作用发挥好。作为企业决策者,如果一开始就搞企业大学社会化,就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失去了创办企业大学的意义。
即使希望进入教育市场的企业,也不应该把企业大学完全推向社会,可以考虑把现有企业大学划分为两个业务单元——内设部门和社会化服务机构,独立核算。
和国外不同的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所致,多数企业大学无法与普通高校进行学位学历对接。所以在中国相当长的时期,企业大学延伸功能无法实现。
企业大学建设“三步走”
尽管企业大学是企业战略性项目,但并不代表其作用和效果在一、两年内无法衡量,要等到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学术界若以企业大学是战略性项目为托词,忽略对企业大学进行战术性研究,不仅会招致企业界对企业大学功能、效用的质疑,还会客观上影响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企业大学既具战略性,也具战术性,对企业来说,企业大学是战略性与战术性兼备的组织。
有些人认为企业大学的建设任务应该以员工能力为导向。而我们认为,创办企业大学是企业行为,就无法脱离,也不可能脱离企业本质规律。企业大学不是公共教育,不需承担公共教育职能,培养的是企业公民,而非社会公民。所以,企业大学的唯一任务就是为企业服务,为企业绩效服务。
企业大学的任务可依次分为三个阶段,即战术任务阶段、战略任务阶段和员工自我发展阶段。战术任务阶段是指企业大学为企业当期(1-3年)的生产、经营、投资任务服务,以改善型创新为主,培养急需人才、解决相关问题,为企业短期任务完成保驾护航。战略任务阶段是指企业大学完成战术任务的同时,为企业长期(3年以上)目标服务,以突破型创新为重点,解决战略性问题,并成批量地培养梯队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员工自我发展阶段,是指企业大学完成战术任务、战略任务的同时,兼顾员工自我发展,以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员工自我兴趣、爱好,即员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开展企业大学教育,实现从“企业导向”向“员工导向”的演变。这个阶段的起点较晚,一般在企业大学创建后的5年或1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开始。
另外,企业大学的功能是逐步完善、逐渐发挥的过程,其智囊功能、变革推动功能、文化建设功能、创新功能、梯队人才培养功能、品牌功能、产业链整合功能、核心团队提升打造功能、核心竞争力动态打造功能等九大功能,在三阶段中渐次叠加实现。(原题:企业大学应该“学”什么)
来源:《新智囊》杂志